亲爱的地球合伙人, 金秋已至,2025年9月的守护之旅为你带来:自然向好国际论坛邀请函、成马志愿者邀请函和候鸟日专属福利,最新项目进展以及月捐人风采。 |
|
|
|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025年09月的的地球合伙人月报吧~ 东北虎保护项目:推进社区反盗猎巡护工作,组织巡护18人次,累计行程约55公里。 雪豹保护项目:祁连山的秋天,与雪豹再见面。 江豚保护项目:长江天鹅洲和新螺段白鱀豚保护区社区巡护队坚持开展水域与岸线巡护。 大熊猫保护项目:项目人员体验栖息地巡护工作,开展了一次野外踏查工作。 海洋与净滩项目:聚焦泉州沿海地区的实地调研工作,为项目二期资金的落地实施奠定基础。 环境教育项目:《教室里的自然课》正式在各地乡村学校开课啦。
|
|
|
|
9月真是活力满满、爱心爆棚的一个月!我们公益大使朱一龙的中华白海豚保护短片上线后,瞬间点燃了小笼包们的热情——超过1,500位小伙伴一起加入,为中华白海豚和它的动物朋友们打call,守护它们自由奔跑、自在遨游的家园~
地球合伙人们这个月也超拼的!从泡泡岛音乐节佛山站现场,到湖北神农架越野赛,哪怕台风呼呼、暴雨哗哗,也挡不住我们地球合伙人志愿者“安利”公益的心!大家一边嗨玩,一边认真科普,邀请更多新朋友加入月捐,把对自然的爱,变成每一天的小行动。
一个地球摊位成为NIO Day最热门摊位之一 © 一个地球
NIO Day,我们还把自然故事带进了蔚来社区,用轻松的游戏和温暖的讲述,让更多伙伴笑着学保护、玩着涨知识~而在华侨大学北京校友会的中秋晚会上,地球合伙人校友也和大家一起聊环保,邀请师兄师姐一起成为“地球合伙人”,把校友情谊化作向善的力量!
秀米
|
|
|
|
9月份,我们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社区巡护工作,共组织巡护18人次,累计行程约55公里。巡护覆盖了区域内的主要通行路线、生态敏感区域,以及以往盗猎高发的重点地段,确保高风险区域得到有效监控。 在本次巡护过程中,我们共发现并清除2件盗猎工具,包括一处历史遗留猎具和疑似近期布设的陷套。所有相关信息已第一时间通过“智慧巡护”系统完成上传,实现了数据的实时记录与共享,为后续的预警分析和风险防控提供了基础支撑。 社区巡护日常工作 ©一个地球 在巡护途中,我们多次在林地与湿地区域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迹象,包括足印、粪便、抓痕等。从现场判断,区域内野生动物的活动频率稳定,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表现良好,进一步印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梅花鹿爪印 ©一个地球
|
|
|
|
九月的祁连山,草原开始泛黄,空气里已经带着初秋的凉意。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再次回到这里,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分局的伙伴们见面,讨论雪豹保护的下一步合作。 祁连山是雪豹的重要家园,也是我们项目长期关注的区域。过去几年,在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巡护员的努力下,这片山脉的生态状况正在悄然改善。红外相机陆续记录下雪豹、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动物的身影,说明高山生态系统的生命力正在恢复。
这次行程中,我们和保护区团队一起回顾了雪豹调查的进展,也讨论了未来在种群研究、栖息地管理以及社区参与方面的计划。能在这样辽阔的山地里,再次看到生命的痕迹,总让人感到踏实与希望。 |
|
|
|
9月,湖北长江天鹅洲和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巡护队在高温下继续坚守岗位,开展了全面的水陆巡护工作。天鹅洲巡护队9人覆盖21公里的天鹅洲故道和长江干流区域,水上组完成冲锋舟巡护15次,支持水质监测2次、鸟类调查1次,并收缴丝网10条、甲鱼钩20个、炸弹钩4个等非法渔具。陆地岸巡组共3组,累计巡护11,452.1公里、179人次,收缴违法渔具83件,查获非法捕捞案件3起并移交立案,完成水域垃圾清理、水面治理等多项任务,推动了江豚保护与生态恢复。 观测江面情况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洪湖新螺老湾回族乡江豚巡护队10人围绕老湾故道及长江保护江段开展巡护工作,水上组完成巡护10次,支持鸟类调查和水质监测等,收缴丝网2条,驱离垂钓人员40人次。陆地岸巡组则在15天的巡护中,收缴违法网具12件,并驱离违法垂钓人员44人次,合计巡护时长415小时、1,910公里,进一步加强了对江豚栖息地的保护和生态资源管理。 |
|
|
|
2025年9月,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的项目人员前往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在当地合作伙伴的陪同下,在项目区域开展了一次野外踏查工作。 因为此次参与踏查工作的项目小伙伴并不是专业的人员,因此巡护队员们挑选了一条相对轻松的路线。即使如此,参与者们也必须在丛林间艰难地穿梭,时不时被树枝挂住衣服,被倒木挡住去路,被藤蔓缠住脚踝。 当天虽没下雨,但9月的四川依然潮湿,项目人员一步一打滑地“摔”到了我们此次踏查活动的目的地——一处大熊猫休息过的采食场,看到了几个虽然陈旧,但是依然清晰可辨的野生大熊猫粪便。项目人员在兴奋之余,也认真学习了大熊猫粪便相关的有趣知识。 最后,项目人员在巡护队员的指导下,安装了一台红外相机,它将代替我们坚守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栖息地里,继续“观察”野生动植物的情况,为未来更好的开展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
|
|
|
9月,项目聚焦泉州沿海地区的实地调研工作,为项目二期资金的落地实施奠定基础。本月调研重点覆盖晋江市东石镇内白屿、金井镇白洋屿及内屿三处典型海岸生态区域,系统评估了海洋垃圾污染现状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内白屿周边废弃石蛎依然在发挥其生态系统价值 © 一个地球
在东石镇内白屿,调研发现岛屿周边垃圾主要来源于海漂物及水产养殖活动,包括塑料瓶、包装袋和废弃渔具。岛上遗留的牡蛎礁和蛎石虽仍具生态功能,但部分区域被垃圾覆盖,影响附着生物生长,威胁中国鲎、中华白海豚等濒危物种栖息环境。金井镇白洋屿位于围头湾核心生态区,是勺嘴鹬等极危鸟类及中国鲎的重要繁殖地,但受塑料碎片、废弃渔网等垃圾侵扰,滩涂底质受损,底栖生物资源减少,生态链受到干扰。 内屿则以天然礁石和滩涂交织的独特环境著称,兼具渔业资源与水鸟栖息功能。然而,调研发现人类活动产生的漂浮垃圾与废弃渔具在此积聚,破坏近岸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来看,泉州区域的海洋垃圾污染问题集中体现在养殖废弃物与海漂塑料上,对濒危物种、生态景观及社区渔业均造成压力。项目组将结合调研结果,进一步设计针对性的清理、教育与生态修复行动方案,为二期项目落地提供科学依据。 |
|
|
|